伊莉討論區

標題: Tuberolabium kotoense 紅頭蘭 [打印本頁]

作者: dream1123    時間: 2025-1-22 12:25 PM     標題: Tuberolabium kotoense 紅頭蘭

Tuberolabium kotoense 紅頭蘭

一、前  言
紅頭蘭是台灣蘭嶼特有種,它的正式學名是蘭嶼管唇蘭,在台灣俗稱它是紅頭蘭,紅頭是指紅頭嶼是蘭嶼舊稱,而當時分類命名描述是日治時代植物學家,那時蘭嶼尚未改名,而此物種是在舊名紅頭嶼採集到,以紅頭嶼為此物種的種小名,種小名’ kotoense’就是紅頭嶼拉丁文。
紅頭蘭目前只有在蘭嶼發現,由於人為土地開發和過度採集,已是瀕危物種,近年來有關團體積極復育它,它的花小而多,但有濃烈杏仁香味,深受蘭花愛好者喜好,藉由人工繁殖流傳於世界各地。在台灣也有蘭園人工繁殖販售。下面就來介紹這個有獨特香味蘭嶼的蘭花。
二、紅頭蘭  Tuberolabium kotoense
紅頭蘭又稱做管唇蘭、蘭嶼囊唇蘭、台灣紅頭蘭、蘭嶼蘭、袋狀蘭、紅頭囊唇蘭、蘭嶼管唇蘭,英文通稱為The Koto Tuberolabium或稱為Botel Tobago Orchid。
紅頭蘭最早採集紀錄是在1920年3月由日本植物學家佐佐木舜一(S.Sasaki)在台東小島蘭嶼所採集的。在1924年由日本植物學家山本由松(Yamam.)描述命名為’Tuberolabium kotoense’,種小名是蘭嶼舊名紅頭嶼拉丁化,屬名’Tuberolabium’中文翻成管唇蘭屬,屬名Tuberolabium是源自拉丁文 tuber,意思是塊莖,labium,意思是唇,指類似塊莖的囊狀唇。管唇蘭屬也是日本植物學家山本由松在對紅頭蘭分類時以紅頭蘭為模式種所創建的一個新屬。在日治時代,日本植物學家在對台灣植物採集研究時,因當時資訊不發達,常常在台灣採集蘭花被當成新物種,或者新的屬別,後因資訊發達,植物分類有更新方法更多資訊判斷是新物種還是與某屬某種有小差異但還不足以分類成新屬或新物種,台灣蘭花在這種情形下分類命名,在分類學經不斷研究而完善,原先分類有可能再變動,這是早期植物分類學上常經歷過程。
管唇蘭屬(Tuberolabium)又稱紅頭蘭屬到目前有10個物種被承認,主要分佈在分佈於東南亞、澳大利亞和太平洋島嶼,向北到達臺灣的蘭嶼和印度的東北部。,該屬是從囊唇蘭屬(Saccolabium)中分出的一屬。是蘭科下屬附生草本,莖粗短,葉多數,花瓣比萼片小; 唇瓣基部牢固地與整個蕊柱足合生,無關節,3裂。
紅頭嶼在清朝和二戰之間的舊稱,戰後初期,當地鄉公所職員,認為紅頭嶼易人聯想到紅蟲毒害,建議縣府改名,當時查訪縣府職員黃厚源遂以當地特有的五葉蝴蝶蘭(姬蝴蝶蘭)改名為蘭嶼,簽報縣長同意,再獲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民政處定案。自此蘭嶼新地名取代舊地名紅頭嶼。
紅頭蘭花很小不到一公分,很像縮小名護蘭花朵,一花梗可20~30朵花甚至更多,花很有很濃香味,似杏仁香味。它與菲律賓基氏管唇蘭(Tuberolabium quisumbingii)非常相似,二者很容易混淆。
三、分 類 學
1. Tuberolabiumkotoense Yamam.
最早在1924年由日本植物學家山本由松(Yamam.)描述命名為’Tuberolabium kotoense’並發表在《東京植物誌38: 209. 1924.》((Bot. Mag. (Tokyo))。
Tuberolabium kotoense植株型態很像囊唇蘭屬(Saccolabium),又有些差異,因此山本由松另外建立一個新屬Tuberolabium(管唇蘭屬),以Tuberolabium kotoense模式種在1924年發表在《東京植物誌38: 209. 1924.》((Bot. Mag. (Tokyo)),這是為了分類紅頭蘭Tuberolabium kotoense特意建立一個新屬,當時只有一屬一種,此新屬後來被其它植物分類機構認同,一些原來在囊唇蘭屬(Saccolabium)物種也移到此屬之下。管唇蘭屬也與短頭蘭屬(Trachoma)非常相似,短頭蘭屬(Trachoma)是管唇蘭屬後才建立,它是在1972年由美國蘭花學家萊斯利·安德魯·加雷(Leslie Andrew)所建立的,短頭屬底下有一些物種是從管唇蘭屬(Tuberolabium)移過去的。
2. Saccolabium kotoense (Yamam.) Yamam.
在1926年日本植物學家山本由松(Yamam.)又將紅頭蘭(Tuberolabium kotoense)移入囊唇蘭屬(Saccolabium)中,學名為’Saccolabium kotoense’並發表在《日本植物學雜誌3: 236.1926.》(J. Jpn. Bot.)中,但此分類並沒有受到其他植物學家認同,植物分類學機構,還是認為原先分類管唇蘭屬(Tuberolabium)是正確可以接受的,此分類成為一個異名。
3. Robiquetia kotoense (Yamam.) S. S. Ying
在1978年由日本植物學家佐佐木舜一(S.Sasaki)將紅頭蘭移入寄樹蘭屬(袋蘭花屬)( Robiquetia)中,學名為’ Robiquetia kotoense’並發表在《中華林學季刊11(2): 102. 1978.》(Quart. J. Chin. Forest.),但此命名並沒有受到植物分類機構認同,成為一個異名。
茲將同義名列於下:
Homotypic Synonyms
Saccolabium kotoense (Yamam.) Yamam.
Yamam., Journal of Japanese Botany 3: 236. 1926. (J. Jpn. Bot.)
Robiquetia kotoense (Yamam.) S. S. Ying
Ying, Quarterly journal of Chinese forestry 11(2): 102. 1978. (Quart. J. Chin. For.)
四、生 態
紅頭蘭在日治時代的台東蘭嶼、台東綠島發現過其踪跡,但在國民政府來台後只在蘭嶼發現其植株,在其它地方再也沒有發現其踪跡,由於人為過度採集,已經很難在野地發現其踪跡。
紅頭蘭是蘭嶼特有種,分佈在海拔300公尺的山地森林中,常附生在榕樹幹上,是一種高溫生長的微型叢生附生植物。
它的植株似蝴蝶蘭,單莖類,莖短或不明顯,葉二列互生,2~7枚,肉質,橢圓形,長橢圓形至線狀長橢圓形,長7~16公分,寬1~4公分,先端鈍或斜2裂,基部楔形,有節。
花序梗長10~15公分,花徑約0.5~0.8公分,花似迷你版名護蘭,唇瓣有紫色條紋或斑點,花數多,可達數十朵花,花白色,常帶淺黃色,花被近展開,背面萼片倒卵形,鈍;側萼片倒卵形或橢圓形先端鈍,通常具細尖;花瓣斜匙形,唇瓣主要為肉質囊,先端3淺裂,基部漸細且呈距狀,側裂片直立或上升,略帶紫色,方形圓形至長方形,鈍。包圍凹陷,凹陷處有2個凸起紫色丘狀突起貼生於側葉內壁後方,部分堵塞距口;距淡黃色至淡綠色,有時帶有紫色條紋或斑點。花帶有濃烈杏仁香味,有人形容是辛辣香味。
花期在10月至2月,在原產地有觀察到8~3月開花,花從抽花梗到開花約2個月時間,因其具有強烈杏仁香味,受蘭花愛好者喜愛,在園藝巿場上偶而可見踪跡,有少數蘭園在販售,目前巿售紅頭蘭都是人工繁殖,它的照顧方式也很簡單,依照蝴蝶蘭方式照顧就可,可板植或盆植,但冬季低溫要注意避寒,它怕冷,溫度太低,容易死亡,冬季要減少澆水,才能順利過冬和開花。
圖一:Tuberolabium kotoense 紅頭蘭(一)
圖一:Tuberolabium kotoense 紅頭蘭(二)
圖一:Tuberolabium kotoense 紅頭蘭(三)
圖一:Tuberolabium kotoense 紅頭蘭(四)
圖一:Tuberolabium kotoense 紅頭蘭(五)


一、前  言
紅頭蘭是台灣蘭嶼特有種,它的正式學名是蘭嶼管唇蘭,在台灣俗稱它是紅頭蘭,紅頭是指紅頭嶼是蘭嶼舊稱,而當時分類命名描述是日治時代植物學家,那時蘭嶼尚未改名,而此物種是在舊名紅頭嶼採集到,以紅頭嶼為此物種的種小名,種小名’ kotoense’就是紅頭嶼拉丁文。
紅頭蘭目前只有在蘭嶼發現,由於人為土地開發和過度採集,已是瀕危物種,近年來有關團體積極復育它,它的花小而多,但有濃烈杏仁香味,深受蘭花愛好者喜好,藉由人工繁殖流傳於世界各地。在台灣也有蘭園人工繁殖販售。下面就來介紹這個有獨特香味蘭嶼的蘭花。
二、紅頭蘭  Tuberolabium kotoense
紅頭蘭又稱做管唇蘭、蘭嶼囊唇蘭、台灣紅頭蘭、蘭嶼蘭、袋狀蘭、紅頭囊唇蘭、蘭嶼管唇蘭,英文通稱為The Koto Tuberolabium或稱為Botel Tobago Orchid。
紅頭蘭最早採集紀錄是在1920年3月由日本植物學家佐佐木舜一(S.Sasaki)在台東小島蘭嶼所採集的。在1924年由日本植物學家山本由松(Yamam.)描述命名為’Tuberolabium kotoense’,種小名是蘭嶼舊名紅頭嶼拉丁化,屬名’Tuberolabium’中文翻成管唇蘭屬,屬名Tuberolabium是源自拉丁文 tuber,意思是塊莖,labium,意思是唇,指類似塊莖的囊狀唇。管唇蘭屬也是日本植物學家山本由松在對紅頭蘭分類時以紅頭蘭為模式種所創建的一個新屬。在日治時代,日本植物學家在對台灣植物採集研究時,因當時資訊不發達,常常在台灣採集蘭花被當成新物種,或者新的屬別,後因資訊發達,植物分類有更新方法更多資訊判斷是新物種還是與某屬某種有小差異但還不足以分類成新屬或新物種,台灣蘭花在這種情形下分類命名,在分類學經不斷研究而完善,原先分類有可能再變動,這是早期植物分類學上常經歷過程。
管唇蘭屬(Tuberolabium)又稱紅頭蘭屬到目前有10個物種被承認,主要分佈在分佈於東南亞、澳大利亞和太平洋島嶼,向北到達臺灣的蘭嶼和印度的東北部。,該屬是從囊唇蘭屬(Saccolabium)中分出的一屬。是蘭科下屬附生草本,莖粗短,葉多數,花瓣比萼片小; 唇瓣基部牢固地與整個蕊柱足合生,無關節,3裂。
紅頭嶼在清朝和二戰之間的舊稱,戰後初期,當地鄉公所職員,認為紅頭嶼易人聯想到紅蟲毒害,建議縣府改名,當時查訪縣府職員黃厚源遂以當地特有的五葉蝴蝶蘭(姬蝴蝶蘭)改名為蘭嶼,簽報縣長同意,再獲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民政處定案。自此蘭嶼新地名取代舊地名紅頭嶼。
紅頭蘭花很小不到一公分,很像縮小名護蘭花朵,一花梗可20~30朵花甚至更多,花很有很濃香味,似杏仁香味。它與菲律賓基氏管唇蘭(Tuberolabium quisumbingii)非常相似,二者很容易混淆。
三、分 類 學
1. Tuberolabiumkotoense Yamam.
最早在1924年由日本植物學家山本由松(Yamam.)描述命名為’Tuberolabium kotoense’並發表在《東京植物誌38: 209. 1924.》((Bot. Mag. (Tokyo))。
Tuberolabium kotoense植株型態很像囊唇蘭屬(Saccolabium),又有些差異,因此山本由松另外建立一個新屬Tuberolabium(管唇蘭屬),以Tuberolabium kotoense模式種在1924年發表在《東京植物誌38: 209. 1924.》((Bot. Mag. (Tokyo)),這是為了分類紅頭蘭Tuberolabium kotoense特意建立一個新屬,當時只有一屬一種,此新屬後來被其它植物分類機構認同,一些原來在囊唇蘭屬(Saccolabium)物種也移到此屬之下。管唇蘭屬也與短頭蘭屬(Trachoma)非常相似,短頭蘭屬(Trachoma)是管唇蘭屬後才建立,它是在1972年由美國蘭花學家萊斯利·安德魯·加雷(Leslie Andrew)所建立的,短頭屬底下有一些物種是從管唇蘭屬(Tuberolabium)移過去的。
2. Saccolabium kotoense (Yamam.) Yamam.
在1926年日本植物學家山本由松(Yamam.)又將紅頭蘭(Tuberolabium kotoense)移入囊唇蘭屬(Saccolabium)中,學名為’Saccolabium kotoense’並發表在《日本植物學雜誌3: 236.1926.》(J. Jpn. Bot.)中,但此分類並沒有受到其他植物學家認同,植物分類學機構,還是認為原先分類管唇蘭屬(Tuberolabium)是正確可以接受的,此分類成為一個異名。
3. Robiquetia kotoense (Yamam.) S. S. Ying
在1978年由日本植物學家佐佐木舜一(S.Sasaki)將紅頭蘭移入寄樹蘭屬(袋蘭花屬)( Robiquetia)中,學名為’ Robiquetia kotoense’並發表在《中華林學季刊11(2): 102. 1978.》(Quart. J. Chin. Forest.),但此命名並沒有受到植物分類機構認同,成為一個異名。
茲將同義名列於下:
Homotypic Synonyms
Saccolabium kotoense (Yamam.) Yamam.
Yamam., Journal of Japanese Botany 3: 236. 1926. (J. Jpn. Bot.)
Robiquetia kotoense (Yamam.) S. S. Ying
Ying, Quarterly journal of Chinese forestry 11(2): 102. 1978. (Quart. J. Chin. For.)
四、生 態
紅頭蘭在日治時代的台東蘭嶼、台東綠島發現過其踪跡,但在國民政府來台後只在蘭嶼發現其植株,在其它地方再也沒有發現其踪跡,由於人為過度採集,已經很難在野地發現其踪跡。
紅頭蘭是蘭嶼特有種,分佈在海拔300公尺的山地森林中,常附生在榕樹幹上,是一種高溫生長的微型叢生附生植物。
它的植株似蝴蝶蘭,單莖類,莖短或不明顯,葉二列互生,2~7枚,肉質,橢圓形,長橢圓形至線狀長橢圓形,長7~16公分,寬1~4公分,先端鈍或斜2裂,基部楔形,有節。
花序梗長10~15公分,花徑約0.5~0.8公分,花似迷你版名護蘭,唇瓣有紫色條紋或斑點,花數多,可達數十朵花,花白色,常帶淺黃色,花被近展開,背面萼片倒卵形,鈍;側萼片倒卵形或橢圓形先端鈍,通常具細尖;花瓣斜匙形,唇瓣主要為肉質囊,先端3淺裂,基部漸細且呈距狀,側裂片直立或上升,略帶紫色,方形圓形至長方形,鈍。包圍凹陷,凹陷處有2個凸起紫色丘狀突起貼生於側葉內壁後方,部分堵塞距口;距淡黃色至淡綠色,有時帶有紫色條紋或斑點。花帶有濃烈杏仁香味,有人形容是辛辣香味。
花期在10月至2月,在原產地有觀察到8~3月開花,花從抽花梗到開花約2個月時間,因其具有強烈杏仁香味,受蘭花愛好者喜愛,在園藝巿場上偶而可見踪跡,有少數蘭園在販售,目前巿售紅頭蘭都是人工繁殖,它的照顧方式也很簡單,依照蝴蝶蘭方式照顧就可,可板植或盆植,但冬季低溫要注意避寒,它怕冷,溫度太低,容易死亡,冬季要減少澆水,才能順利過冬和開花。
圖一:Tuberolabium kotoense 紅頭蘭(一)
圖二:Tuberolabium kotoense 紅頭蘭(二)
圖三:Tuberolabium kotoense 紅頭蘭(三)
圖四:Tuberolabium kotoense 紅頭蘭(四)
圖五:Tuberolabium kotoense 紅頭蘭(五)
[attach]140983402[/attach]
[attach]140983403[/attach]
[attach]140983404[/attach]
[attach]140983405[/attach]
[attach]140983406[/attach]









歡迎光臨 伊莉討論區 (https://attach1201.eyny.com/) Powered by Discu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