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tach]141178628[/attach]
一說到鳥類﹐人們可能會馬上聯想到飛行﹐但事實上有些鳥類不會飛行﹐例如主要生活在南半球的企鵝。但既然這些鳥類被歸類為鳥類﹐為什麼牠們不會飛呢﹖
世界上有大約60種鳥類(不到所有鳥類的1%)不會飛﹐其中包括鴕鳥﹑企鵝和幾維鳥(kiwi﹐又稱奇異鳥)。這些鳥類已經失去了祖先原有的飛行能力﹐轉而適應陸地或水中的生活。對於躲避掠食者與長途旅行尋找食物和有利的生活條件而言﹐飛行能力特別有用。然而﹐飛行需要大量的能量﹐鳥類每天消耗的能量比同等大小的哺乳類動物多了大約75%。
美國俄亥俄州凱尼恩學院(Kenyon College)生物學研究人員說﹐如果鳥類不需要飛行﹐而能把精力投資到其他地方﹐牠們就能更好地生存和繁殖。研究團隊於2016年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的一篇論文指出﹐棲息在島嶼上的鳥類幾乎沒有或完全沒有掠食者﹐對食物和棲息地的競爭也比較少﹐所以往往會演變為不會飛行。
研究人員說﹕「對許多種類的鳥類來說﹐當牠們生活在沒有掠食者的島嶼上﹐而且不需要遷徙或長途旅行時﹐飛行的成本就超過了收益。」在演變為不會飛行的過程中鳥類的身體也會發生改變。比如說﹐牠們胸部的飛行肌肉萎縮﹐胸骨及龍骨脊(飛行肌肉附著處)也變得比較小﹐還有雙腿變得比較長﹑比較堅固以適應陸地的生活方式。
有些鳥類雖然失去飛行能力﹐但發展出遊泳能力。舉例來說﹐企鵝保留了飛行肌肉和龍骨脊﹐但改用於游泳。南非開普敦大學(University of Cape Town)鳥類學名譽教授瑞安(Peter Ryan)形容說﹕「牠們用翅膀在水下飛行。」瑞安說﹐對於長期不會飛的鳥類來說﹐飛行所需的又長又硬的羽毛也會消失。而像幾維鳥這樣的鳥類﹐牠們的羽毛失去了小羽枝(通常可以使其保持空氣動力的微小鉤狀結構)﹐這使羽毛看起來更蓬鬆像毛皮一樣。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入侵生物學教授布拉克本(Tim Blackburn)表示﹐雖然不會飛的鳥類在今天並不常見﹐但出土的化石表明﹐牠們在幾千年前比較普遍和多樣化。然而﹐人類與老鼠和狗等動物的到來使這些鳥類面臨掠食者的威脅。
西班牙巴塞隆納生態研究和林業應用中心(Centre for Ecological Research and Forestry Applications)的研究員薩約爾(Ferran Sayol)說﹕「很多這些物種在沒有掠食者的島嶼上繁衍﹐但在人類抵達後不久就消失了(由於人類直接獵捕或引入掠食者)﹐這使得不會飛的鳥類看起來比實際情況更加罕見。」。